抛砖引玉 下一代数据中心的虚拟接入技术VN-Tag和(8)
41、tom 于 2011-01-25 10:17 下午 请问类似altor,针对虚拟机安全的目前有哪几家?
42、bigrong 于 2011-01-26 12:04 上午 libing是哪位,是我除了kenealchina、冬瓜头以外又想拜见的一位大师。好文!
09年的时候思科中国的朋友想让我写篇关于nexus的软文,给了我一堆ppt,还有一个上海的tme给我讲了一通,就觉得当时做datacenter,想搞虚拟存储融合,思科看得真的远。nexus强不在性能上,而是在内涵上。Juniper的产品更像是美国跑车,快,不会拐弯,没内涵。
当时对n1000的v和n5k的几个产品是颇有想法,想仔细研究研究,无奈犯懒,就没写。也失去了稿费啊。
早知道当时写了,即使没稿费,也能在弯曲得个头彩,再树树我在网络圈的威。
此次本文,我是服了。好文!
但是,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,我们是沿着虚拟化这么看得,复杂之复杂化。
会不会有一个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东西呢?
这样搞下去,用户使用成本更高。
43、sclzyb 于 2011-01-26 1:55 上午 1、很奇怪IEEE的trill在05年就提出来,为啥推动得这么慢,现在draft还只是个high-level的状态,几个核心问题oam机制,isis扩展,分发树计算方案都还只是个概念,根据draft还不能做出该功能,特别是控制平面,如DRB选举之类的东西。
相反SPB这个“弃婴”反倒找到了数据中心这个应用场景,内容更新得较快。(虽然我个人很不看好SPB的对于trill的竞争)
2、关于vm迁移中的不中断业务(在线迁移)的方案(IP,mac不变,业务不断),难道只能是arp的方式来解决,是否有更好的方法,也许两个管理团队(网络管理与服务器管理)的配合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,至少不是等网络去被动的发现迁移,不过要这两方配合太不容易:)
3、关于VEPA的实现,我更多的是担心多播或者广播的问题,看各位大虾有比现有draft更好的解决方案
44、CCC 于 2011-01-28 8:32 上午 altor 已经被JUNIPER收购,而且J也不仅仅是快而没内涵啊?
45、旁观者清 于 2011-01-29 6:45 下午 to bigrong:
“09年的时候思科中国的朋友想让我写篇关于nexus的软文,给了我一堆ppt,还有一个上海的tme给我讲了一通,就觉得当时做datacenter,想搞虚拟存储融合,思科看得真的远。nexus强不在性能上,而是在内涵上。Juniper的产品更像是美国跑车,快,不会拐弯,没内涵。”
原来是专业人士,而且和思科的渊源很深哦,呵呵,佩服佩服,也怪不得没有稿费还在这里帮Cisco免费打广告呢,对于您这种敬业的精神很有感触。。。
顺便请教一个小问题,您了解Nexus的历史吗,能深入解释一下为什么Nexus的内涵如此之深吗? 我们这些局外人没有渠道,对此又非常感兴趣,希望不吝指教。。。
46、libing 于 2011-02-09 5:48 下午 to bigrong:
高抬了,大师都藏着,我的原意是抛砖引玉。
我觉得你说得很棒,很多时候,我们需要把复杂的实现机制隐藏在简单的使用界面后面,提供给用户,用户用个机器不需要磨练成专家。如果用户觉得太复杂,那就不是好的解决方案,这个方面,国内很多厂商做的非常好。
To Tom:
类似的产品其实非常多,特别是针对VM的性能和安全监控,数不胜数,但能做得好并跳出来的不多。思科有一个类似的产品VSG,可以看两眼
http://www.cisco.com/en/US/products/ps11208/index.html
47、tom 于 2011-02-13 9:37 下午 多谢libing,此文章受益匪浅
48、netcache 于 2011-02-27 1:27 上午 回旁观者清的所有帖子
你说的都是事实,但是流于短视,对于任何公司来说,技术垄断都是利润,但是任何垄断都是短线的利润,创新才是长期的,对于EIGRP来说更多的是销售团队的策略,并不是cisco创建这个协议的本意,至少不全是为了垄断,多给用户一个选择,也不是坏事啊,开个玩笑,您对阴谋论估计研究多了,呵呵
另外给所有关注这个话题的人另外一种观点,就是抛开云计算来看,高速网络的发展,已经吧server内部io和网络io拉得非常近了,如果吧网络和计算看成是整体,那么每个部分都是组件,长久来看可以简化服务器的维护,提升网络的贡献度,让用户像使用交换机那样使用服务器,从这个角度来看,cisco的vision是要胜过HP的,而且很关键一点,无论上FC-BB5还是Fabric path,cisco都不是封闭体系,因此在垄断的同时也体现了创新
我觉得huawei对cisco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,huawei说的“像用自来水一样使用云计算”可以说是更宏伟的vision
顺便说一句,国内用户的绝大多数问题是自身造成的,试问诸位在哪个项目里面没有under the table的东西
49、xuesheng 于 2011-03-01 12:52 上午 非常非常不错的文章,拜读了好几遍!
针对7楼的问题我做下解释,如果虚拟服务器都在vswith上跑,那么虚拟服务器上无法流量监控、无法实施安全策略,管理边界不清晰,vswitch的问题到底是服务器的问题还是网络设备的问题。所以必须将vswith上的交换回归到交换机。
50、陈怀临 于 2011-03-03 11:52 上午 我也已经读了3遍,并且到处推荐了。VN-Tag的事情的战略意义太巨大。。。。。。
我要好好从这个地方开始切入networking的虚拟化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