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哲学底座给予虚拟化的三大含义(1)
虚拟化”简单的来说就是要突破过去的哲学两次转向,给我们业已“浇铸成型”的哲学底座注入一点新的东西。这是计算机、互联网技术深刻嵌入到人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之后,自然引发的哲学思考。
符号化
如何给业已“浇铸成型”哲学底座给予新鲜意义呢?这就引出了虚拟化的第一含义——符号化。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,分析哲学作为一个主要的流派,在研究语言的构成、逻辑、语言与真实的关系等。人们希望语言能够比照化学,物理的原理,最好能够像元素周期表、化学反应式或者物理定律那样,将语言量化。有好多语言学家、逻辑学家甚至传媒学家都在试图找到一个公式,希望找到“表意”的最后配方。
人们对符号化显得无可奈何。人类从语言诞生到现在,一切都是符号。语言学的元规则就是表达,表达就是指认。在主体同一的笛卡尔模式下,你会发现,这个世界姿态万千,在日常生活中总会产生“理越辩越明”“理不讲不清”的情结和幻觉。
但是真实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,“理越辩越明”“理不讲不清”是靠不住的,那种所谓的清晰简单的“主体认识客体的、主体传达信息给另一个主体、最后不同的主体之间达成共识”的抽象模式,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,所以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看上去表层的现实,即“世界的符号化”。符号是人接触这个世界,接触他者,沉思与表达的唯一“抓手”,甚至“沉默也是一种表达”。
内爆与外爆
虚拟化的第二含义是麦克卢汉讲的“内爆和外爆”,即主体和客体的边界发生了巨大的游离。如果勉强借用笛卡尔主客体的术语,现在的人们认识到,似乎可以在主体和客体的边界勉强划一条线,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这条线当做真实的存在,更不能当作是亘古不变的。
内爆,是指人在对外部世界的探察、挖掘已经抵达临界,并受到局限和抑制的时候,就会“闭目内视”,开始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,表达日益丰富的、细腻的内心感受。
外爆,是指征服外部世界,指工业化、现代化、城市化的过程。这种内爆和外爆的过程,实际上就是主体和客体“亘古有之”的相互交融的进程,这时候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,笛卡尔哲学的简化版是一个伪哲学,以现代人的观点看,它的害处大于益处。
笛卡尔哲学之所以害处大于益处,因为他说的都是玄思妙想之后的“断言”,这种断言是缺乏支撑的,这种断言容易在宏大叙事的大旗下塞入私货。垄断资本主义,法西斯主义,独裁和集权主义政治都有这个特点。因为这种断言又有科学做帮凶,于是人们几百年来不得不供奉这样的信条——“科学等于进步,还等于理性”。这其实是一种禁锢。
历史上对这种伪断言批判很多,无论是文学家,例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,还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、海德格尔、萨特、福柯、德里达。不过,虽然一些后现代哲学家通过拒绝“标签化”来与宏大叙事划清界限,但他们终究无法摆脱思想者的宿命:话语的代际更替。也就是说,他们试图找到另外一种“断言”来代替这个“断言”,这其实是一丘之貉。这种倾向性并没有发生变化。
在经历上世纪的后现代思潮之后,传统意义上的哲学,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断裂,这种断裂是革命性的。它打破了哲学的叙事方法。过去哲学的叙事方法从最早的史诗、经院哲学到宏大叙事,再到后现代的质疑之后,再也不会有人试图去捡起“线性思维”的衣钵,去构建圆满的、自洽的、客观的知识谱系来供大家学习,教化。所以内爆和外爆交织产生的结果,就是全面解构主体和客体,解构关系,颠覆边界。
鲍德里亚的超真实
虚拟化的第三含义是鲍德里亚讲的“超真实”。1991年,鲍德里亚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《海湾战争从来没有发生》。文章讲海湾战争其实是一起新闻事件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有人说“隔着屏幕去看悲剧时,我们的眼泪是伪善的”,这种说法有他独特的角度,因为我们是从安全的地方去“观赏”这种悲惨,所以鲍德里亚直接说穿:海湾战争根本没有发生,只是个新闻事件。
我们已经处在媒介生态的符号裹胁之下,每个人的认知已经变成“超真实”的。这里的“超真实”不是说“比真实还要真实”,而是真实被符号“遮蔽”,人类是不可能穿透符号的迷雾,所以人们没有必要去焦虑,不要咬着牙去坚信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“Realistic world”。“真实”已经离我们而去。
诺贝尔奖获得者,人工智能专家西蒙曾讲,所谓nature已经不存在了,现在的这个nature只能叫“人工自然”。我们现在呼吸的空气中有某个百分比的成分,是人工混合的产物,这个世界没有未遭到尾气污染的空气。所以不要被“真实”所欺骗。在这种境遇下,虚拟化打破的是主体幻象,打破的是“对真实的痴迷”,是一种“解放”。